胸腺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祝贺2020首届脉管与感染免疫北外滩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发起主办的首届“脉管与感染免疫”北外滩论坛于12月10日下午在医院顺利召开。

近年来,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在虹口区和医院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了深入开展脉管病病因病理机制研究,以期在脉管病防治新靶点和创新药方面实现新突破,研究所与上海市药学会药理学专委会、上海市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专委会和上海市虹口区医学会联合主办了本次论坛,邀请了脉管、皮肤、感染、免疫、真菌、创面、新药等领域的各位专家共同探讨,为脉管病研究所的科研发展建言献策。

开幕式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曹永兵教授主持。曹教授简要介绍了召开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并代表脉管病研究所热烈欢迎各领域专家的参会指导。

曹永兵教授主持开幕式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所长、脉管病科主任曹烨民教授致欢迎词。曹主任简要介绍了脉管病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并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可以集合众多领域专家的力量为中医药治疗脉管病的研究提供指导,使我院脉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做到比翼双飞。同时也预祝本次论坛顺利举办!

曹烨民主任致欢迎词

医院邓亚新副院长致欢迎词,邓院长首先对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和参会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也指出感染免疫研究已成为主流,如何将感染免疫与脉管紧密结合,也是当下研究的重点问题,希望通过本次论坛,通过不同领域各位专家的交流,进一步促进脉管与感染免疫的交叉融合,并预祝本次会议成功举办!

邓亚新副院长致欢迎词照片

学术报告

在学术报告环节,曹烨民所长首先报告了“脉管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概述”,对糖尿病足的奚氏分类法、不同诊疗方式及我院脉管科对常见动静脉疾病的特色诊疗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

曹烨民所长大会报告

同济医院科研处处长、同济大学医学院免疫与病原微生物系教授、真菌感染与分子免疫课题组长贾鑫明教授就“靶向PD-L1促进成熟中性粒细胞向肾脏迁移抗白念珠菌感染的新机制研究”进行了报告,介绍了中性粒细胞在白念珠菌感染时向骨髓中聚集的新发现,同时发现PD-L1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贾鑫明教授大会报告

王海坤研究员针对“滤泡辅助性T细胞与抗感染免疫”进行了大会报告。王海坤教授首先对TFH细胞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质和量两个角度分析了TFH细胞对辅助B细胞的影响作用,并介绍了IL-8作为胸腺瘤Biomarker的新发现。

王海坤研究员大会报告

医院皮肤科主任吴建华教授主持了上述三位专家的报告,并进行了总结。吴教授指出,三位专家紧贴脉管与感染免疫主题,分别从临床、基础、真菌感染、免疫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对推进脉管与感染免疫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吴建华教授主持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郑月娟教授就“血必净注射液治疗MRSA感染诱导的脓毒症的作用及机制”做了大会报告,介绍了其团队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以及相关的细胞、动物实验验证,从免疫调控方面阐明了复方中药血必净对MRSA感染所引起脓毒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并初步确定了血必净的主要起效成分及其组合。

郑月娟教授大会报告

医院皮肤科主任赵敬军教授作了“干细胞与相关皮肤疾病研究进展”的大会报告。干细胞的研究同样是目前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焦点。赵教授介绍了干细胞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并提出未来干细胞治疗可能存在的临床问题和意义。

赵敬军教授大会报告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广华主持了上述两位专家的报告并进行了总结。黄教授指出,免疫机制、干细胞研究方向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工作可以为脉管病研究提供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黄广华教授主持会议

课题讨论会

本次论坛还安排了课题讨论会,同济大学医学院药学院院长姜远英教授主持会议,曹永兵教授汇报了“糖尿病足真菌感染免疫”的课题构想。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讨论分析了课题的设计思路,为该课题的进一步实施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

姜远英教授主持会议

曹永兵教授汇报课题

学术沙龙

最后,曹永兵教授主持了“脉管与感染免疫”学术沙龙启动会,曹教授作为上海市药学会药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与上海市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郑月娟教授、上海市虹口区医学会秘书曹烨民教授分别代表各自专委会,对三个学会与脉管病研究所合作组织“脉管与感染免疫”学术沙龙的构想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并表示支持。与会专家也都表示支持定期组织“脉管与感染免疫”学术沙龙,并分别为学术沙龙的组织形式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也分享了各自的工作以及和脉管与感染免疫的潜在交集,共同探讨了脉管与感染免疫相关的科研思路及合作模式。学术沙龙不仅促进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会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为脉管病研究所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学术指导。

专家及与会人员合影

本次论坛通过学术报告、课题讨论和学术沙龙多种形式,共同探讨了多学科、多学会交叉融合开展脉管与感染免疫研究的设计思路及合作模式。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也为多学科、多学会融合的协同创新合作提供了模式示范。

此次会议的更多精彩内容可通过以下链接或扫描以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