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黛西
1
我有个德国朋友,工作十几年后,外派去了中国,水土服得一塌糊涂,鸡爪松花蛋都吃了,只有一件事不习惯——调休。
今年国庆,放假到周四嘎嘣停了,回去上一天班,周末再补一天,然后又休一天——这种休法在德国人眼里简直不可理喻。我是理解他的。德语有个词叫「Brückentag」,直译为“桥日”,意思是如果节假日和周末中加夹着一天,大家就会在这天用年假搭个桥,跟周末连起来休个狠的。有些雷锋雇主甚至会在“桥日”关门,让员工白嫖一天假期。汉语里找不到“桥日”的对应词,因为根本没这种操作,雇主也不会这么大方。对此我也是理解的。按照高中班主任的算法,假如全国上下都多送一天假期,一个人耽误8小时,全中国10亿劳动人口就是80亿小时,按照80岁的平均寿命算,相当于个人一生时间的总和。国外资本家也都不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为什么在放假上这么想得开?他们不是真大方,而是真鸡贼。因为他们知道,就算你这天来上班,也是一直摸鱼一直爽。与其来公司摸鱼,用公司的电,喝公司的水,费公司的卫生纸,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送你一天假期,让资本主义春风吹进百姓的心窝里,回头上班更有动力。他们懂得一个道理,生产力的提高不能指望抢时间,而是要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
2
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得好像效率多么容易提升似的!我很早之前分享过一本成人自鸡书《深度工作》,全书对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某个工作方法,而是一个观点:忙碌不等于努力,也不代表生产力。说白了,忙也可能是穷忙。微软之前在日本试行“上四休三”工作制,每周比我们少上一天班,你猜结果怎样?有这么几个数据:员工看着不那么“忙”了,但效率提升了40%;员工在工作日的休息时间减少了25%;由于每周少坐一天班,办公室的电省了23%,打印纸省了59%。之所以有这种反差,是因为我们一天里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在忙着做浮浅工作。浮浅工作的特点是,对认知要求不高,无需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带来的价值非常有限,并且容易被替代,无论是被他人还是被机器替代。与之相对的是深度工作,它需要投入高强度脑力,带来具有价值的成果,甚至会让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突破自我。微软在日本试行“上四休三”,对员工来说,每单位的工作时间比原先更“珍贵”了,逼着你放弃一部分浮浅工作,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3
你可能会说,大家都去做深度工作了,谁打杂啊?我没说一天8小时都要做深度工作,也不现实。控制比例是关键,浮浅工作比例不应超过30-50%。如果超过这个“穷忙阈值”,你就应该向老板提意见,要求改变任务分配,否则你的工作并不能给你带来成长。这也给我提了个醒,之前助理提出离职,就是因为浮浅性质工作占比过高,这点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有些工作的深浅性质是因人而异的,由Cindy来做是深度工作,换Wendy就成了浮浅工作。深度工作是一种状态,或是说玄乎点,一种心流体验。如果你忙碌一天,都无法进入深度工作的境界,很可能因为你奉行“最小阻力原则”。什么事是阻力最小的?简单的,重复的,不用动脑子,没有挑战的琐事。“最小阻力原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舒服就先开始什么。从处理琐事开始一天工作,这是进入深度工作的最大障碍。你的理想是,把这些简单琐碎的事快速弄完,清扫出一片干净的心理空间,留出大块时间,撸起袖子做重要的事。但现实是,你会被这些琐事惹毛。因为琐事的特点是:做不完。你刚处理完一件琐事,立刻会跳出来三件,刚打走了Bob,Sophia又来烦你,你一整天就在不停地救火救火救火,没有自己的节奏。之前我写时间管理,提到「每天早上吃掉一只活青蛙」,就是针对“最小阻力原则”提出的对策。安排日程的原则,永远是要事先行,先做重要的“大事”,而非紧急的琐事。马太效应在这里也同样适用,等待我们处理的件事里,有20件事对你的未来发展占据80%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专注和深耕的领域,是“关键的少数”。
4
我认识一个姑娘,经常惊讶于她的工作效率高,她告诉一个秘密:集中爆发。根据任务难度不同,这个集中爆发期限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一周。在这期间,其他所有事都要为这件“重要的大事”让步,火力全开,冲锋猛攻,直到拿下,再去集中处理落下的琐事。“集中爆发”这四个字真是绝了,在《深度工作》里,它叫做“双峰模式”。“双峰”分别代表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也就是说,把时间划分为两大块,把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时间段隔开。我自己也是用这个模式,上午9点-11点是我的“深度工作高峰”,我通常会把手机打到勿扰模式,设定番茄钟,做一些费脑子的重要的事。这些事经常开始得很艰难,但进入尾声时,我会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一天里最难的一par已经搞定了。11点-12点是我的“浮浅工作高峰”,我会拍些照片,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