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本病例的临床病史、影像检查和相关问题04解读1.征象问题:在提供的CT增强扫描图像上,关于病灶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多选)A.位于前纵隔B.密度不均匀C.含钙化成分D.含脂肪成分E.轻-中度强化F.侵犯大血管G.内见小血管穿行答案:ABE解析:图中所示肿块位于前纵隔,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后病灶主体呈轻中度强化,内可见片状或类圆形低密度无强化区,未见明确脂肪及钙化成分。肿块与邻近大血管主要为包绕性改变,未见明确侵犯,所示图中病变内部未见小血管穿行。2.结合临床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本病变最可能的诊断是?A.胸腺瘤B.淋巴瘤C.生殖源性肿瘤D.神经内分泌肿瘤E.纵隔脓肿答案:B解析:本病例首先定位于前纵隔,需根据前纵隔好发病变及其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逐一鉴别诊断。胸腺瘤好发年40岁以上,男女患病率相同,临床上约30%-50%胸腺瘤患者伴随重症肌无力,女性更为常见。胸腺瘤通常为位于前上纵隔胸腺区,椭圆形或者圆形,肿瘤较大时,可见囊变或者坏死,肿块内常可见钙化。淋巴瘤好发年龄有两个高峰,20-30岁和大于60岁,临床上可有低热、乏力等B症状。通常位于血管前、气管旁,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呈轻度或中度强化,轮廓不规则,分叶状,可包绕邻近血管但不侵犯,伴纵隔及全身其他部位多发淋巴结增大。前纵隔生殖源性肿瘤好发于年轻人,肿瘤增大时可出现邻近组织相关的压迫症状。畸胎瘤好发于前纵隔,体积大,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内含脂肪成分和钙化。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多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可侵犯心包、胸膜和邻近大血管,并出现肺等其他器官转移。纵隔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少见,好发于中年男性,症状无特异性,可有纵隔肿块所致压迫症状,部分病人可出现类癌综合征。呈浸润性生长,影像学表现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或信号,沿大血管间隙呈浸润性生长,与心底部大血管或心包紧贴或分界不清,压迫周围大血管产生显著占位效应,肿瘤一般较大,伴有不同范围的坏死、囊变,典型者实性部分强化明显。纵隔脓肿通常为手术或创伤后继发的感染性病变,通常边界模糊,内部含有大量液性成分。MR对于脓肿的鉴别也有一定价值,在T2WI序列和DWI序列高信号是脓肿的特点之一。05诊断
病理诊断:(纵隔)送检多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局部可见异形大细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可能性大。免疫组化结果:大细胞:CD30(++),PAX-5(部分弱+),CD15(++),EMA(局灶+),MUM1(+),Ki67(+),LCA(-)。CD20(B细胞+),CD3(T细胞+)。
06讨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mphoma,HL)于年首次由托马森?霍奇金提出,发病率约为3.0/10万。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15-30岁及大于50岁人群。成人男女比例为1.3:1,儿童男女比例为4:1。目前认为病因为环境和遗传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因素包括:EB病*感染、免疫抑制状态(器官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疾病、HIV感染等)。临床症状包括:B症状(发热,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皮肤瘙痒、周身不适以及纵隔、脊髓等受压的相关症状。查体最常见的表现是淋巴结肿大,颈部最常见,其他阳性发现包括纵隔肿物、肝脾肿大、外周肌力及腱反射减弱、上腔静脉综合征等。临床诊断依靠病理结果,大量炎性细胞中发现R-S细胞是霍奇金淋巴瘤的镜下特点。影像学表现为前纵隔肿物,分叶状,有时可看出为多个淋巴结融合而成,增大的淋巴结多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大约20%的病例会出现低密度的坏死区、出血和囊变。坏死区可以是小灶性,也可以是大面积。坏死常出现于霍奇金淋巴瘤的两个亚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未治疗过的HL少有钙化,治疗后约1%病例1年后出现钙化。
作者简介:徐筑津,女,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版权说明影享国际
本病例讨论为影享国际原创,供广大医师学习交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享国际”。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让影享国际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尽一份努力。
专为医学影像人订制的权威、专业、开放的全方位学习交流平台
oJi长按